Portal de leyes de China - CJO

Encuentre las leyes y los documentos públicos oficiales de China en inglés

InglésÁrabeChino (simplificado)HolandésFrancésAlemánHindiItalianoJaponésCoreanoPortuguésRusoEspañolSuecoHebreoIndonesioVietnamitaTailandésTurcoMalay

Ley de promoción de la producción más limpia de China (2012)

清洁 生产 促进 法

Tipo de leyes de derecho criminal

Organismo emisor Comité Permanente de la Asamblea Popular Nacional

Fecha de promulgación 29 de febrero de 2012

Fecha efectiva 01 de jul, 2012

Estado de validez Válido

Aplicación A escala nacional

Tema (s) Ley del Medio Ambiente

Editor (es) Observador de CJ

中华人民共和国 清洁 生产 促进 法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2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决定》修正)
Tabla de contenido
第一 章 总则
第二 章 清洁 生产 的 推行
第三 章 清洁 生产 的 实施
第四 章 鼓励 措施
第五 章 法律 责任
第六 章 附则
第一 章 总则
第一 条 为了 促进 清洁 生产 , 提高 资源 利用 效率 , 减少 和 避免 污染物 的 产生 , 保护 和 改善 环境 , 保障 人体 健康 , 促进 经济 与 社会 可持续 发展 , 制定 本法。
第二 条 本法 所称 清洁 生产 , 是 指 不断 采取 改进 设计 、 使用 清洁 的 能源 原料 、 采用 先进 的 工艺 技术 设备 设备 、 改善 管理 、 综合利用 等 措施 , 从 源头 削减 污染 提高 资源 利用 ,减少 或者 避免 生产 、 服务 和 产品 使用 过程 中 污染物 的 产生 和 排放 , 以 减轻 或者 消除 对 人类 健康 和 环境 的 危害。
第三 条 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 领域 内 , 从事 生产 和 服务 活动 的 单位 以及 从事 相关 管理 的 的 部门 依照 本法 规定 , 组织 、 实施 清洁 生产。
第四 条 国家 鼓励 和 促进 清洁 生产。 国务院 和 县级 以上 地方 人民政府 , 应当 将 清洁 生产 促进 工作 纳入 国民经济 和 社会 发展 规划 、 年度 计划 以及 环境保护 、 资源 利用 、 产业 发展 、 区域 开发 等 规划。
第五 条 国务院 清洁 生产 综合 协调 部门 负责 组织 、 协调 全国 的 ​​清洁 生产 促进 工作。 国务院 环境保护 、 工业 、 科学 技术 、 财政 部门 和 其他 有关部门 , 按照 各自 的 职责 , 负责 有关 的 清洁 生产 促进。。
县级 以上 地方 人民政府 负责 领导 本 行政区 域内 的 清洁 生产 促进 工作。 县级 以上 地方 人民政府 确定 的 清洁 生产 综合 协调 部门 负责 组织 、 协调 本 行政区 域内 的 清洁 生产 促进 工作。 县级 以上 地方 人民政府 其他 有关部门 , 按照 各自 的 职责 , 负责 有关 的 清洁 生产 促进 工作。
第六 条 国家 鼓励 开展 有关 清洁 生产 的 科学研究 、 技术 开发 和 国际 合作 , 组织 宣传 、 普及 清洁 生产 知识 , 推广 清洁 生产 技术。
国家 鼓励 社会 团体 和 公众 参与 清洁 生产 的 宣传 、 教育 、 推广 、 实施 及 监督。
第二 章 清洁 生产 的 推行
第七 条 国务院 应当 制定 有 利于 实施 清洁 生产 的 财政 税收 政策。
国务院 及其 有关部门 和 省 、 自治区 、 直辖市 人民政府 , 应当 制定 有 利于 实施 清洁 生产 的 产业 政策 、 技术 开发 和 推广 政策。
第八 条 国务院 清洁 生产 综合 协调 部门 会同 国务院 环境保护 、 工业 、 科学 技术 部门 和 其他 有关部门 , 根据 国民经济 和 社会 发展 规划 及 国家 节约 资源 、 降低 能源 消耗 、 减少 重点 污染物 排放 的 要求 , 编制 国家清洁 生产 推行 规划 , 报 经 国务院 批准 后 及时 公布。
国家 清洁 生产 推行 规划 应当 包括 : 推行 清洁 生产 的 目标 、 主要 任务 和 保障 措施 , 按照 资源 能源 消耗 、 污染物 排放 水平 确定 开展 清洁 生产 的 重点 领域 、 重点 行业 和 重点 工程。
国务院 有关 行业 主管 部门 根据 国家 清洁 生产 推行 规划 确定 本 行业 清洁 生产 的 重点 项目 , 制定 行业 专项 清洁 生产 推行 规划 并 组织 实施。
县级 以上 地方 人民政府 根据 国家 清洁 生产 推行 规划 、 有关 行业 专项 清洁 生产 推行 规划 , 按照 本 地区 节约 资源 、 降低 能源 消耗 、 减少 重点 污染物 排放 的 要求 , 确定 本 地区 清洁 生产 的 重点 项目 , 推行 推行清洁 生产 的 实施 规划 并 组织 落实。
第九条 中央 预算 应当 加强 对 清洁 生产 促进 工作 的 资金 投入 , 包括 中央 财政 清洁 生产 专项 资金 和 中央 预算 安排 的 其他 清洁 生产 资金 , 用于 支持 国家 清洁 生产 推行 规划 确定 的 重点 领域 、 重点 行业 重点工程 实施 清洁 生产 及其 技术 推广 工作 , 以及 生态 脆弱 地区 实施 清洁 生产 的 项目 中央 预算 用于 支持 清洁 生产 促进 工作 的 资金 使用 的 具体 办法 , 由 国务院 财政 部门 、 清洁 生产 综合 协调 部门 会同 有关部门制定。
县级 以上 地方 人民政府 应当 统筹 地方 财政 安排 的 清洁 生产 促进 工作 的 资金 , 引导 社会 资金 , 支持 清洁 生产 重点 项目。
第十 条 国务院 和 省 、 自治区 、 直辖市 人民政府 的 有关部门 , 应当 组织 和 支持 建立 促进 清洁 生产 信息 系统 和 技术 咨询 服务 , , 向 社会 提供 有关 清洁 生产 方法 和 技术 、 可 再生 利用 的 废物 供求 清洁生产 政策 等 方面 的 信息 和 服务。
第十一条 国务院 清洁 生产 综合 协调 部门 会同 国务院 环境保护 、 工业 、 科学 技术 、 建设 、 农业 等 有关部门 定期 发布 清洁 生产 技术 、 工艺 、 设备 和 产品 导向 目录。
国务院 清洁 生产 综合 协调 部门 、 环境保护 部门 和 省 、 自治区 、 直辖市 人民政府 负责 清洁 生产 综合 协调 的 部门 、 环境保护 部门 会同 同级 有关部门 , 组织 编制 重点 行业 或者 地区 的 清洁 生产 指南 指导 实施 清洁 生产。
第十二 条 国家 对 浪费 资源 和 严重 污染 环境 的 落后 生产 技术 、 工艺 、 设备 和 产品 实行 限期 淘汰 制度。 国务院 有关部门 按照 职责 分工 , 制定 并 发布 限期 淘汰 的 生产 技术 、 工艺 、 设备 以及 产品 的。
第十三 条 国务院 有关部门 可以 根据 需要 批准 设立 节能 、 节水 、 废物 再生 利用 等 环境 与 资源 保护 方面 的 产品 标志 , 并 按照 国家 规定 制定 相应 标准。
第十四 条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科学 技术 部门 和 其他 有关部门 , 应当 指导 和 支持 清洁 生产 技术 和 有 利于 环境 与 资源 的 的 产品 的 研究 、 开发 以及 清洁 生产 技术 的 示范 和 推广 工作。
第十五 条 国务院 教育 部门 , 应当 将 清洁 生产 技术 和 管理 课程 纳入 有关 高等教育 、 职业 教育 和 技术 培训 体系。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有关部门 组织 开展 清洁 生产 的 宣传 和 培训 , 提高 国家 工作 人员 、 企业 经营 管理者 和 公众 的 清洁 生产 意识 , 培养 清洁 生产 管理 和 技术 人员。
新闻 出版 、 广播 影视 、 文化 等 单位 和 有关 社会 团体 , 应当 发挥 各自 优势 做好 清洁 生产 宣传 工作。
第十六 条 各级 人民政府 应当 优先 采购 节能 、 节水 、 废物 再生 利用 等 有 利于 环境 与 资源 保护 的 产品。
各级 人民政府 应当 通过 宣传 、 教育 等 措施 , 鼓励 公众 购买 和 使用 节能 、 节水 、 废物 再生 利用 等 有 利于 环境 与 资源 保护 的 产品。
第十七 条 省 、 自治区 、 直辖市 人民政府 负责 清洁 生产 综合 协调 的 部门 、 环境保护 部门 , 根据 促进 清洁 生产 工作 的 需要 , 在 本 地区 主要 媒体 上 公布 未 达到 能源 消耗 控制 指标 、 重点 污染物 排放 控制指标 的 企业 的 名单 , 为 公众 监督 企业 实施 清洁 生产 提供 依据。
列入 前款 规定 名单 的 企业 , 应当 按照 国务院 清洁 生产 综合 协调 部门 、 环境保护 部门 的 规定 公布 能源 消耗 或者 重点 污染物 产生 、 排放 情况 , 接受 公众 监督。
第三 章 清洁 生产 的 实施
第十八 条 新建 、 改建 和 扩建 项目 应当 进行 环境 影响 评价 , 对 原料 使用 、 资源 消耗 、 资源 综合利用 以及 污染物 产生 与 处置 等 进行 分析 论证 , 优先 采用 资源 利用率 高 以及 污染物 产生 量少 的清洁 生产 技术 、 工艺 和 设备。
第十九 条 企业 在进行 技术改造 过程 中 , 应当 采取 以下 清洁 生产 措施 :
(一) 采用 无毒 、 无害 或者 低毒 、 低 害 的 原料 , 替代 毒性 大 、 危害 严重 的 原料 ;
(二) 采用 资源 利用率 高 、 污染物 产生 量少 的 工艺 和 设备 , 替代 资源 利用 率低 、 污染物 产生 量 多 的 工艺 和 设备 ;
(三) 对 生产 过程 中 产生 的 废物 、 废水 和 余热 等 进行 综合利用 或者 循环 使用 ;
(四) 采用 能够 达到 国家 或者 地方 规定 的 污染物 排放 标准 和 污染物 排放 总量 控制 指标 的 污染 防治 技术。
第二十条 产品 和 包装 物 的 设计 , 应当 考虑 其 在 生命 周期 中 对 人类 健康 和 环境 的 影响 , 优先 选择 无毒 、 无害 、 易于 降解 或者 便于 回收 利用 的 方案。
企业 对 产品 的 包装 应当 合理 , 包装 的 材质 、 结构 和 成本 应当 与 内装 的 的 质量 、 规格 和 成本 相 适应 , 减少 包装 性 废物 的 产生 , 不得 进行 过度 包装。
第二十 一条 生产 大型 机电 设备 、 机动 运输工具 以及 国务院 工业 部门 指定 的 其他 产品 的 企业 , 应当 按照 国务院 标准化 部门 或者 其 授权 机构 制定 的 技术 规范 , 在 产品 的 主体 构件 上 注明 材料 成分 的 标准牌号。
第二十 二条 农业 生产者 应当 科学 地 使用 化肥 、 农药 、 农用 薄膜 和 饲料 添加剂 , 改进 种植 和 技术 , 实现 农产品 的 优质 、 无害 和 农业 生产 废物 的 资源 化 , 防止 农业 环境污染。
禁止 将 有毒 、 有害 废物 用作 肥料 或者 用于 造田。
第二十 三条 餐饮 、 娱乐 、 宾馆 等 服务 性 企业 , 应当 采用 节能 、 节水 和 其他 有 利于 环境保护 的 技术 和 设备 , 减少 使用 或者 不 使用 浪费 资源 、 污染 环境 的 消费品。
第二十 四条 建筑工程 应当 采用 节能 、 节水 等 有 利于 环境 与 资源 保护 的 建筑 设计 方案 、 建筑 和 装修 材料 、 建筑 构配件 及 设备。
建筑 和 装修 材料 必须 符合 国家 标准。 禁止 生产 、 销售 和 使用 有毒 、 有害 物质 超过 国家 标准 的 建筑 和 装修 材料。
第二十 五条 矿产 资源 的 勘查 、 开采 , 应当 采用 有 利于 合理 利用 资源 、 保护 环境 和 防止 污染 的 勘查 、 开采 方法 和 工艺 技术 , 提高 资源 利用 水平。
第二十 六条 企业 应当 在 经济 技术 可行 的 条件 下 对 生产 和 服务 过程 中 产生 的 废物 、 余热 等 自行 回收 利用 或者 转让 给 有条件 的 其他 企业 和 个人 利用。
第二 十七 条 企业 应当 对 生产 和 服务 过程 中 的 资源 消耗 以及 废物 的 产生 情况 进行 监测 , 并 根据 需要 对 生产 和 服务 实施 清洁 生产 审核。
有 下列 情形 之一 的 企业 , 应当 实施 强制性 清洁 生产 审核 :
(一) 污染物 排放 超过 国家 或者 地方 规定 的 排放 标准 , 或者 虽未 超过 国家 或者 地方 规定 的 排放 标准 , 但 超过 重点 污染物 排放 总量 控制 指标 的 ;
(二) 超过 单位 产品 能源 消耗 限额 标准 构成 高 耗能 的 ;
(三) 使用 有毒 、 有害 原料 进行 生产 或者 在 生产 中 排放 有毒 、 有害 物质 的。
污染物 排放 超过 国家 或者 地方 规定 的 排放 标准 的 企业 , 应当 按照 环境保护 相关 法律 的 规定 治理。
实施 强制性 清洁 生产 审核 的 企业 , 应当 将 审核 结果 向 所在地 县级 以上 地方 人民政府 负责 清洁 生产 综合 协调 的 部门 环境保护 部门 报告 , 并 在 本 地区 主要 媒体 上 公布 , 接受 公众 监督 , 但 涉及 商业秘密 的 除外。
县级 以上 地方 人民政府 有关部门 应当 对 企业 实施 强制性 清洁 生产 审核 的 情况 进行 监督 , 必要 时 可以 组织 对 企业 实施 清洁 生产 的 效果 进行 评估 验收 , 所需 费用 纳入 同级 政府 预算。 承担 评估 验收 工作的 部门 或者 单位 不得 向 被 评估 验收 企业 收取 费用。
实施 清洁 生产 审核 的 具体 办法 , 由 国务院 清洁 生产 综合 协调 部门 、 环境保护 部门 会同 国务院 有关部门 制定。
第二 十八 条 本法 第二 十七 条 第二款 规定 以外 的 企业 , 可以 自愿 与 清洁 生产 综合 协调 部门 和 环境保护 部门 签订 进一步 节约 资源 、 削减 污染物 排放 量 的 协议。 该 清洁 生产 综合 协调部门 和 环境保护 部门 应当 在 本 地区 主要 媒体 上 公布 该 企业 的 名称 以及 节约 资源 、 防治 污染 的 成果。
第二 十九 条 企业 可以 根据 自愿 原则 , 按照 国家 有关 环境 管理 体系 等 认证 的 规定 , 委托 经 国务院 认证 认可 监督 管理 部门 认可 的 认证 机构 进行 认证 , 提高 清洁 生产 水平。
第四 章 鼓励 措施
第三 十条 国家 建立 清洁 生产 表彰 奖励 制度。 对 在 清洁 生产 工作 中 做出 显著 的 的 单位 和 个人 , 由 人民政府 给予 表彰 和 奖励。
第三十一条 对 从事 清洁 生产 研究 、 示范 和 培训 , 实施 国家 清洁 生产 重点 技术改造 项目 和 本法 第二 十八 条 规定 的 自愿 节约 资源 、 削减 污染物 排放 量 协议 中 载明 的 技术改造 项目, 由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给予 资金 支持。
第三 十二 条 在 依照 国家 规定 设立 的 中小企业 发展 基金 中 , 应当 根据 需要 安排 适当 数额 用于 支持 中小企业 实施 清洁 生产。
第三 十三 条 依法 利用 废物 和 从 废物 中 回收 原料 生产 产品 的 , 按照 国家 规定 享受 税收 优惠。
第三 十四 条 企业 用于 清洁 生产 审核 和 培训 的 费用 , 可以 列入 企业 经营 成本。
第五 章 法律 责任
第三 十五 条 清洁 生产 综合 协调 部门 或者 其他 有关部门 未 依照 本法 规定 履行 职责 的 , 对 直接 负责 的 主管 人员 和 其他 直接 责任 人员 依法 给予 处分。
第三 十六 条 违反 本法 第十七 条 第二款 规定 , 未 按照 规定 公布 能源 消耗 或者 重点 污染物 产生 、 排放 情况 的 , 由 县级 以上 地方 人民政府 负责 清洁 生产 综合 协调 的 部门 、 环境保护部门 按照 职责 分工 责令 公布 , 可以 处 十 万元 以下 的 罚款。
第三 十七 条 违反 本法 第二十 一条 规定 , 未 标注 产品 材料 的 成分 或者 不 如实 标注 的 , 由 县级 以上 地方 人民政府 质量 技术 监督 部门 责令 限期 改正 ; 拒不 改正 的 , 处以 五万元 以下 的 罚款。
第三 十八 条 违反 本法 第二十 四条 第二款 规定 , 生产 、 销售 有毒 、 有害 物质 超过 国家 的 的 建筑 和 装修 材料 的 , 依照 产品 质量 法 和 有关 民事 、 , 法律 的 规定 追究 行政、 民事 、 刑事 法律 责任。
第三 十九 条 违反 本法 第二 十七 第二款 、 第四款 规定 , 不 实施 强制性 清洁 生产 审核 或者 在 清洁 生产 审核 中 弄虚作假 的 , 或者 实施 强制性 清洁 生产 审核 的 企业 不 报告 或者 不如实 报告 审核 结果 的 , 由 县级 以上 地方 人民政府 负责 清洁 生产 综合 协调 的 部门 环境保护 部门 按照 职责 分工 责令 限期 改正 ; 拒不 改正 的 , 处以 五 万元 以上 五十 万元 以下 的 罚款。
违反 本法 第二 十七 条 第五款 规定 , 承担 评估 验收 工作 的 部门 或者 单位 及其 工作 人员 向 被 评估 验收 企业 收取 的 的 , 不 如实 评估 验收 或者 在 评估 验收 中 弄虚作假 的 或者 利用 职务 上的 便利 谋取 利益 的 , 对 直接 负责 的 主管 人员 和 其他 直接 责任 人员 依法 处分 ; 构成 犯罪 的 , 依法 追究 刑事责任。
第六 章 附则
第四 十条 本法 自 2003 年 1 月 1 日 起 施行。

© 2020 Guodong Du y Meng Yu. Reservados todos los derechos. Se prohíbe la reproducción o redistribución del contenido, incluso mediante marcos o medios similares, sin el consentimiento previo por escrito de Guodong Du y Meng Yu.